哲學裡有一字叫作「Summum bonum」,「Summum」就是最高,「Bonum」就是幸福、良善;「幸福跟良善不能分開」是從蘇格拉底(Σωκράτης, Socrates, 469-399 BC)開始的;而良善、幸福與真正的智慧又不能分開,這就成為希臘正統哲學的三而一思想,the true wisdom is equal to true morality and the true virtue is equal to the true happiness,真智、真善、真樂是不能分開的。
蘇格拉底以降,認為什麼叫作真正的、最高的良善呢?法國大革命時的一句話說,「如果你行善,是有善以外的其他動機,這善的本身就不是善,因為已經攙雜了;如果你行善,是為了你本來要善,沒有什麼結果也不在乎,那善是真的。」一位台北牧師到新加坡,新加坡一位牧師請他吃大餐;不久以後這位新加坡牧師到台北,台北牧師在家裡請他吃飯,他大發脾氣,「你到新加坡,我是請你到最好的餐廳,而我來台北,你卻請你的老婆在家裡煮簡單的東西給我吃,你這樣沒有好好待我!」他不是注重吃東西,他是注重哪一種餐廳、哪一種報酬,「我對你這樣,你也要對我這樣!」如此的功利心理。
今天你行善是真的嗎?是真的幫助人嗎?你講的每句話、做的每件好事都是真正為了善本身而做的嗎?或是藉著行善,表演作慈善家,為要得到更多名譽利益呢?當人沒有錢時,想的就是「錢」;當人說,「錢最要緊。」你就知道他正在窮困之中;等到他真的有錢了,就感到錢太多,他要的是「名」,「我這麼有錢沒有用,沒有人認識我。」他就用錢去買名;之後,錢有了、名有了,他要第三樣:「權」;名、錢、權都有了,他就縱「慾」,多娶幾個小老婆,儘量享受人生。這樣一步步,用這個達到那個,用那個達到那個,每個動機都是有其他的目,而每個目的,又變成另外一輪的新動機再達到別的目的,這些東西就使你沒有辦法與至高的善連在一起。因為至高的善根本沒有其他的動機,「我這麼行,因為我應當行善;我這麼做,因為我作人應當如此;做完了,給人家殺死也不要緊,我已經跟善連在一起了。」那是至高的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