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有位哲學家叫作約翰・杜威(John Dewey, 1859-1952)他的著作《The revolution of the philosophy》以美國獨特的、原創性的實用主義,把哲學妥協於實際效用中,給哲學帶來一次空前的革命,成為歷史時期重要的劃分。實用主義就是說,沒有用的東西就不必學,不能在實際效用中達到利益的就不必思考;你讀,是為了要用;因為要用,所以你讀。因此,很多不必要的、煩雜的學科就被剷除掉了,這種實用主義哲學的教育,就造成今天美國之所以膚淺的原因之一。美國是很強大的國家,但不是很偉大的國家!對於國際勢力、軍事保安,他們都用最好、最多的資源建立起來,但是他們思考的深度還是要從歐洲人文中吸取;所以他們最好的音樂家、藝術家、哲學家都要從歐洲輸入。雖然最近這一百年,美國也產生了一些本土偉大的藝術家,但是還不能定論偉大到什麼地步。杜威到過中國講學,對北京大學、上海復旦大學等等這些最先進的教育機構產生相當的影響,他的《The Revolution of the Philosophy》影響中國的教育論,也影響了中國進代社會。
杜威的哲學,很多是我不贊成的,但是他有句話很靠近《聖經》的思想,是我們可以接受的,他說,「應當不應當、可以不可以做一件事,人必須要以一個嚴謹的原則標準,作為思考的定向因子,那是什麼呢?就是無論做什麼,你要再三考慮結局如何;如果你預想結局是很可怕的,可能你就不敢那樣做了。」今天很多政府、總統、主席、領袖最後身敗名裂、下不了台,就是因為沒有這預演、預想的工夫。從這角度來說,杜威提出了一種先知性的智慧,就是因為預想、預演而產生了約束自己的動機。這種思想是杜威倫理的金科玉律,是倫理學中相當重要的思想;而我說這句話是從《聖經》來的,因為摩西在死以前,在《申命記》最後一段提了這句話,「耶書崙哪,也就是上帝所愛的以色列人哪,你盼望你思念你行事的結局。」(參 申32:15-29)在杜威以前3400年《聖經》已經講了,經過3400年以後,杜威才明白了一句,還以為是他創新的話,《聖經》裡早就有了,「耶書崙哪,我願你思想,你行這事的結局是什麼?」